经与传:《易经》的框架

时间:2017-06-17      来源:《易经的智慧》   阅读:946

《周易》包括《易经》与《易传》两个部分。《易经》是六十四卦的卦象、卦辞和爻辞;《易传》是对《易经》的解释,类似于后代经学家给经书所写的注疏。《易传》包括彖辞、象辞、系辞、文言、序卦、说卦、杂卦等篇,其中彖辞、象辞、系辞,又各分为上下篇,因此总共是十篇,旧日成为《十翼》,我们总称之为《易传》。

  易经

  《易经》指的是六十四卦的卦象、卦辞和爻辞。什么是卦象呢?这得从古人最早占卜的由来说起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记载的“术数”,共包括天文、历谱、五行、蓍龟、杂占、形法等术。这儿所说的蓍龟,就是古人最早使用的占卜方法。龟是指龟甲,用龟甲占,这种方法叫做“卜”。蓍是一种草,用这种草占,这种方法叫“筮”。至于使用龟甲的原因,有的学者推测:乌龟的拱形背甲和苍穹相似,而布满纹路的扁平腹甲则似大地。而且,在古代文献中,乌龟象征着长生不死、活力永存等神赐的品质。用龟甲占卜时,是将龟甲经过特定的处理后,放在火中烧灼,然后根据其裂纹的走向和图案,来判断凶吉。

周朝的礼官通常只进行蓍占,只有遇到极重要的大事时,才进行龟占。蓍占指的是用蓍草进行占卜,通常连续进行六次,结果不是以数字表示,而是以图符来表示,这些图符所代表的数字,要么是六、七,要么是八、九。人们在每次蓍占时,关心的并不是这些图符所代表的具体数字,而仅仅关心数字的奇偶,因此每次的结果只有两种:奇数或偶数。奇数代表阳,由一条没有断开的长横线表示;偶数代表阴,由两条断开的短横线表示,不过,两条短横线长度之和,应与表示阳的横线长度相等。六次蓍占的结果出来后,占卜官将六个图符相叠,组成一个图形,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卦象。所以,卦象就是指六个图符组成的全卦。在卦象中,表示阳的那根长横线,被称为阳爻,表示阴的中间断开的两根短横线,被称为阴爻。

 《易经》最初是由一组八卦符号组成的系统,这八卦据说最初是伏羲氏所发明的,指的是:乾卦、坤卦、坎卦、离卦、震卦、艮卦、巽卦和兑卦。每个卦都代表一定的食物,乾代表天,坤代表地,坎代表水,离代表火,震代表雷,艮代表山,巽代表风,兑代表泽。这八卦互相搭配就得到了八八六十四个卦象,六十四卦的每个卦象,都是由两个八卦的卦象叠加而成,称为上卦和下卦。这六十四个卦象指的是:乾、坤、屯、蒙、需、讼、师、比、小畜、履、泰、否、同人、大有、谦、豫、随、蛊、临、观、噬嗑、贲、剥、复、无妄、大畜、颐、大过、坎、离、咸、恒、遁、大壮、晋、明夷、家人、睽、蹇、解、损、益、夬、姤、萃、升、困、井、革、鼎、震、艮、渐、归妹、丰、旅、巽、兑、涣、节、中孚、小过、既济、未济。

这些卦象符号所表达的意思,过于艰深晦涩。如果不对其予以说明,人们就难以明白卦象所潜藏的意思。因此,后人就对这些符号系统,加以初步的解释,这就是卦辞与爻辞。对整个卦象的解释,就是卦辞。对卦象中每个阴爻或阳爻的解释,则被称为爻辞。以《易经》中的乾卦为例:

象曰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

卦辞,元亨利贞。

初九:潜龙勿用。

九二:见龙再田,利见大人。

九三: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,厉无咎。

九四:或跃在渊,无咎。

九五: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。上九:亢龙有悔。

用九:见群龙无首,吉。

在这一卦中,“元亨利贞”就是乾卦的卦辞,初九到上九,都是每一爻的爻辞。而“用九”,照晋代杜预对《易经》的注解,意思是说乾卦六爻皆变。

最初,《易经》作为占筮之书,就是以这样的一些符号和卦爻辞来预测吉凶祸福,并指导人们的行动。求卦的人先通过蓍占,获得一个适当的卦象,然后根据卦辞去解释所求的那件事的吉凶,卦辞所解释的对象,本来是爻的变化与卦的变化,而在古人的哲学观念中,卦爻是代表整个宇宙的,因此,也就是根据宇宙的变化,去观察和预测人事的活动。而古人向来秉承着人道取法天道的信念,因此这些卦象便能告诉占卜者,他所卜筮的 那件事的吉凶祸福。

殷商时代,人民利用龟甲占卜,而《易经》则采纳一套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,并根据卦爻之辞予以占卜,虽然方式发生了变化,但思维模式却是相同的,即通过巫术宗教活动,来贯通天人之道。但是,比起殷人的占卜,《易经》有了很大的进步,这是因为:甲骨卜辞是通过兆纹,对某一件具体的事情给予某确定的解释,占卜不是用来推论,而仅仅是将过去的认识记录下来,具有直接性与具体性的特点。而与此不同的是,《易经》则是一套符号系统,它的结构比殷商占卜复杂得多,也含有更多的逻辑推论。借助于这种系统,人们一方面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增加了,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,并由此进行推理,为而后的卜筮提供经验。这样,人们只要知道某个符号,就能预测某事的凶吉,而不必再像殷商时候的人那样事事占卜了。

易传

  《易传》最初被称为《十翼》,据说是由孔子所撰写。因为《易经》成书很早,由于年代久远,写作的背景逐渐变得模糊,文字的含义也随着时代不断发生演变,所以,到了春秋战国时代,《易经》的内容便已不易读懂,于是孔子和门人就撰写了《十翼》,以解读《易经》。他共有十篇,包括:一、彖上传,二、彖下传,三、象上传(又称大象),四、象下传(又称小象),五、系辞上传,六、系辞下传,七、文言传(文言是解释卦象经文的言语),八、序卦传,九、说卦传,十、杂卦传。据说,《十翼》尚有其他的分类方法,但目前已无从知晓。到了汉武帝以后,《十翼》被称为《易传》,并被视为《周易》的一部分。

  在《十翼》中,《彖》是对《易经》卦名和卦辞所作的注释,《象》是对《易经》卦名和爻辞所作的注释。《文言》对《乾》、《坤》二卦作了更深入的诠释,而《系辞》是《易经》的思想纲领,内容博大精深,它是《十翼》中最重要的文字。它第一次对《易经》的产生、原理、意义及易卦占卜的方法等,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说明。此外,它还有独到新颖的创见,阐发了许多《易经》原文中没有的意思。和《彖》、《象》不同的是,《系辞》并不对易经的每个卦名、卦辞或爻辞逐一进行注释,而是对易经予以整体的阐释和评价。除系辞外,还有《说卦》。

《说卦》对八卦的卦象予以具体的阐释,术数学研究的理论根基就发轫于此。《序卦传》研究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,而《杂卦》则将六十四卦排成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,从卦形的变化中,来研究卦与卦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
从严格意义上说,《易传》是对《易经》的哲学说明,它既继承了《易经》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精神,同时又在具体思维内容上作了彻底的改变,关心的核心问题是作者们所生活于年代的重要社会人生问题,因此,《易传》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天道引出人道,通过对天道的认识,学会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解和分析。

《易经》以一整套卦象和卦爻辞来占断吉凶,并由此来引导人们的活动,因而没有摆脱原始的巫术宗教的阴影。而《易传》则完全不同,它从人文的立场出发,将人道当做问题的中心,使包罗万象的《易经》义理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紧密关联,确立了一条贯通人天之路,向上体达天道,向下惠济万物生灵。于是《易传》作者的人格理想就是成为圣贤之人,提出了天地人三才的概念,并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思想体系。

为什么《易传》和《易经》在主旨上会产生这样一种本质的变化呢?

首先,这有其社会背景的因素。战国末年,诸侯国连年战争,给国家和百姓造成了极大的创伤。社会渴求统一,百姓要求和平,以安居乐业。这种社会背景下,促使《易传》从《易经》衍变而来,并对《易经》作出了人文主义的解释,并运用阴阳、道器等概念,营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思想体系。

而在思想理论上,《易传》明显被打上了儒家的烙印。翻阅《十翼》时,儒学的倾向表现得十分露骨。对于孔子、孟子和荀子来说,仁与礼是其思想的核心,他们对社会现实政治的论述,都是围绕着这两点进行。《易传》同样充分体现了这种倾向,比如就礼来说,《序卦传》说:“物畜而后有礼,故受之以履。履者,礼也。”《大壮卦象传》说:“雷在天上,大壮,君子以非礼弗履。”儒学在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尊卑等级时,又强调他们彼此之间的和谐共存,比如“君使臣以理,臣事君以忠”。在《易传》中,同样可以看到,《易传》的作者,将仁义作为立身之本,将它与天道遥相呼应。

然而,《易传》和孔孟的学说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。《易传》阐述了道家的天道自然的思想,而孔门弟子如孟子等人,则以伦理为本位,在他们的观点中,天道只是一种伦理的规范,而不是外在的自然法则。因此,两者在性善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,《易传》的性善论是对外在自然的认识,是具有阴阳互动的天道,而孟子的性善论来源于现实的人伦关系,尤其是宗法血缘关系。这样,《易经》的核心思想既体现了儒学的基本理念,但是又具备了不同于孔孟的思想特质。

《易传》对宋明理学的形成,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。程颐、朱熹等人将客观的天道自然加以改造,形成一种客观的精神实体,认为万物无不禀受天理,形成了性善论的理论基础,既然天理是善的,人性的本源也是善的。这种从天理着手的人性论,明显受到了《易传》思想的启发。

更多>>通知公告
首页 论文发表 风水用品 联系我们
版权所有:华夏文化网          邮箱:18339936@qq.com       豫ICP备1200853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