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家之易:《周易》与老子

时间:2017-06-23      来源:《易经的智慧》   阅读:1991

儒教和道教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源泉之一。有人曾经形象地说,如果将儒家思想比作中国文化的爸爸,那么道家思想就是中国文化的妈妈。两者共同影响和交互作用,最终塑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。历代的大儒如孔丘、孟轲给后人树立了儒者的刚健进取的精神,这就如《周易》中的乾卦,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而道家的智者如老聃、庄周等人,则恰恰相反,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柔顺谦和、上善若水的印象,这正如《周易》中的坤卦,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。而《周易》说,乾坤两卦为其余诸卦之父母,天地交感而生成世间万物。

在上一节,我们讲到了孔子和《周易》的关系。孔子和他的弟子,作为《易传》的撰写者,奠定了《周易》的哲学基石。那么,道家和《周易》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?传统上,人们称“易历四圣”。对于四圣的理解,有两种说法,一种说法是,四圣为:伏羲、文王、周公、孔子,这种说法比较通行于世。然而,还有另一种说法,即认为四圣是:伏羲、文王、孔子、老子。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,老子深刻地影响了《易传》的形成。尽管持这种说法的人不多,但至少表明了,在历史上,老子和《周易》具有很深的渊源。

从种种迹象来看,老子很有可能接触过《周易》,并研究过它。老子原本是西周的守藏室史,专管看管周朝的图书典籍。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,老子在任此职的时候,有大量接触各种图书的机会,并阅读了不少书籍。当时《易经》作为占卜之书,虽然在民间容易见到,而《易象》等秘藏于王府的图籍,普通人并不容易见到,老子却有便利条件,因而得以一睹为快。在《道德经》(当然,近世有人质疑,《道德经》并非老子所写,而是后人假托老子之名创作的)中,然而,我们就能够发现很多和《周易》十分相近的哲学观点。此外,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情也至少表明两点:一、老子博学多闻,以至于孔子甘愿不辞万里,前来向他求教;二、老子的确看过许多孔子等其他人无法看到的书籍,掌握了许多难得的资料或信息。所以,我们推测,老子接触并研究《周易》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。

《周易》和《道德经》中的哲学观,在如下几个方面很有相似之处:

 1. 对于道或太极的理解相近。老子将道、《周易》将太极,均理解为太始的混沌元气。周易认为阴阳之分之前,就是太极,主张“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 ”,而老子则说:“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 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”又说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”在这里,两者表达的观点十分近似,都认为在天地未生之前,存在着混沌之态。后来,宋朝的邵康节干脆说:“道为太极。”他直接将道和太极画上了等号。同时,道或太极的物质基础都是阴阳二气。《道德经》上说:“万物负阴而抱阳。”而《周易》则说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显而易见,两者均为阴阳二气。此外,道与太极都是变化无穷的。老子说: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而《周易》则说“生生之谓易”,说的都是这个道理:道能够出生并化育万物,并有无穷无尽的变化。

 2. 在德的理解上,《道德经》和《周易》也是一致的。《老子·第四十一章》说:“上德若谷,广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,质真若渝,大白若辱。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道隐无名。夫唯道,善始且善成。”这意思是说,崇高的德好似低处的渊谷;广博的德好像略有欠缺;刚健的德好像有所懈怠;质朴的德好像有些愚笨;最白的东西似乎有污点;大的器物找不到棱角;大的器具最晚完成;大的声音很少发出声音;大的形象没有形状。然而只有大道大德,才能做到善始善终。对此,《周易·乾》也有相似的理解:“君子体仁足以长人,嘉会足以合体,利物足以合义,贞固足以干事。君子此行四德者,故曰乾,元亨利贞。”老子讲的是“上德”、“广德”和“建德”,正对应于《周易》说的“体仁”、“嘉会”、“利物”和“贞固”。

老子用“善始且善成”来概括其行为,而《周易》则用“元亨利贞”来予以概括。不过,老子的积德是广义的德,因此他在《道德经·第五十九章》中说:“早服是谓重积德。重积德,则无不克。无不克,则莫知其极。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。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。”而《周易》中的积德则是狭义的积德,比如《周易·乾》说:“君子进德修业,忠信,所以进德也。修辞立其诚,所以居业也。”《周易·大有》也讲:“君子以遏恶扬善,顺天休命。”但两者都重视德的内在实质,而非其外在形式。因此,有德的人是“上善若水”、“谦谦君子”。

3. 两者对道和德丧失后的危机,都有着相同的认识。当道德出现危机的时候,社会将会首先出现怎样的祸乱不安呢?《老子·第五十三章》说:“大道甚夷,而民好径。朝甚除,田甚芜,仓甚虚;服文采,带利剑,厌饮食,财货有馀。是谓盗竽,盗竽非道也哉!”意思是说,大道虽然很平坦,但是那些奸邪之人却喜欢走邪路。宫殿十分清洁,而农田却一片荒芜,仓库非常空虚。而此时,王侯们又是怎样的景象呢?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,佩戴着锋利宝剑,山珍海味都吃腻了,金银财宝也堆积如山。因此,他们已经丧失了道德,应该被称为强盗头子。对此,《周易·系辞传》中说:“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谋大,力小而任重,鲜不及矣。易曰:鼎折足,覆公餗,其形渥,凶。言不胜其任也!”这与老子的预言不谋而合,都指出了在上位时道德丧失后,将会导致祸难。

上面的这些相似之处,都表明了老子学说,和《周易》哲学的某种亲缘关系。老子以后的很多人,都认识到了这种关系,甚至力图将老子和《周易》结合起来。王弼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。他创建了易学研究的一个学派:义理学派。在他解释《周易》的时候,他很明显地利用了老子和其后的庄子的学说,如崇尚无以为本,并将《周易》、《道德经》和《庄子》共同推崇为三玄。此外,他的得意忘言的主张,也显然受到了道家的影响,因为庄子在《庄子·外物》中就曾经说:“荃者所以在鱼,得鱼而忘荃;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;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。”此外,魏伯阳的《周易参同契》也是一部将《周易》和道家思想掺和在一起的著作。还有《太极图》的发明者陈抟,本身就是道家的一位重要人物。周敦颐等人在其易学思想中,也无不受到了道家学说的启发和影响。       

更多>>通知公告
首页 论文发表 风水用品 联系我们
版权所有:华夏文化网          邮箱:18339936@qq.com       豫ICP备12008538号